对于陈翰章的请示,杨震的答复很明确。整个冀鲁边并德州战场上,各部要与穿插部队配合好。不要有什么太多的顾忌,在声势上要做足,而且声势制造的越大越好。但在实际的兵力使用上,一定要把握好度。
尤其是对胶东半岛的四十八师团可能的快速增援,一定要做好准备。日军在狗急跳墙的情况之下,难保不会动用四十八师团,这个距离整个冀鲁边战场最近的一个师团,快速的进行增援。
在电报上杨震又一次强调,此次作战最终的目标,并不是一定要彻底的消灭多少日军,也不是一定要抢占整个山东地区。但一定要打断日军华北方面军的脊梁骨,使日军华北方面军,乃至整个派遣军,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,丧失反攻河北的能力。
如果战况的进展有可能的话,要实际控制鲁北,以打通眼下河北根据地与山东军区之间的直线联系。同时鲁西北必须要牢牢控制住,以保证作为今后南下豫东桥头堡的冀南地区,在侧翼方向的安全。
至于在陶净非所部抵达之后先打那部日军,由陈翰章这个一线指挥员,视实际情况具体部署。是先打德州之敌,还是先解决德州以东战场的日军两个师团,由陈翰章具体决定,不用在是事事请示。
杨震在电报上再三告知陈翰章,整个冀鲁边战场的所有参战部队,无论是陶净非的增援部队,还是杜开山的穿插部队,包括渤海军区部队在内。都归属陈翰章统一指挥,所有的决心由陈翰章下。
有了一号的全力支持,陈翰章部署调整的相当快。在接到杨震的回电后,陈翰章第一时间,就将命令发布出去。命令正在向冀鲁边疾进的陶净非,统一指挥整个德州以东战场所有参战部队,对德州以东战场之一一五师团、一百二十师团实施围歼。
主要精力还要兼顾德州正面,以及德州以西战场的陈翰章,多少有些分身乏术的感觉。陶净非指挥增援的两个师赶到,总算有一个人帮助他分担责任。所以他很痛快的将德州以东战场的指挥权,交给了陶净非。
至于陶净非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进入状态,陈翰章并不担心。自第二阶段会战打响以来,按照杨震的要求,陈翰章每天都将整个东线集群作战的进展和情况,向祁口的杜开山与天津的陶净非做一个详细的通报。
而陶净非和杜开山也按照杨震的指示,每天对针对冀鲁边战局的发展,提供自己的意见。尤其是在天津待机的陶净非,在杨震的要求之下,不仅要提出自己的意见,还要拿出自己针对性计划。
至于杨震之所以这么做的心思,作为杨震最重视的高级指挥员之一的陈翰章,还是明白和了解的。这么做一是可以在需要更换指挥员的时候,不至于因为临阵换将,影响战局的变化和发展。
毕竟战场上的事情谁也说不准,前面高级指挥员如果牺牲或是出现其他的问题,临时更换指挥员的事情并不是一点可能也没有。这么做可以使得后方可能接替的人选,在被调往前方或是更换作战方向的时候,不至于对前方的战况一无所知。
二是利用这种战况通报加上沙盘作业,可以让各级干部进行一定的相互交流。不至于因为某些原因在后方待机的部队,对前面战况一无所知。提前让后方的部队掌握前面的战况,可以让部队在投入战场后,最短的时间之内进入状态。
三通过这种相互交流的办法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各级指挥员的水平和见识,相互寻找自身的不足。尤其是高级指挥员,完全可以利用这种战略级别的相互交流,提高自己的自身能力和见识。
这种模式对高级指挥员本就不足的抗联发展,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。在四三年会战期间,杜开山紧急被抽调到前方接替刘长顺,陶净非被抽调紧急接替杜开山。此次会战,陶净非紧急被抽调到天津战场,接替因为战况需要被调回东北的王效明,都在第一时间便进入状态,未对指挥上造成任何的影响。
这种抗联之中独特的培养指挥员的模式,虽说有些过于繁琐一些。但是在战局紧张,没有太多时间通过院校培养的办法,提高指挥员水平的情况之下,也有效的弥补了各级指挥员培养时间短的弊端。
对于整个冀鲁边战场这段时间的整体进展,以及整个战局的发展。陶净非虽说一直未能亲临一线,但掌握的还是可以说相当的全面。将德州以东战场的指挥权移交给陶净非,对战局不会造成什么影响,这一点陈翰章还是相当有信心的。
而这段时间始终在天津待命,也憋得够呛的陶净非指挥的这两个师,动作也相当的快。在杜开山开始穿插的时候,已经先后赶到庆云和南皮境内。在接到陈翰章的电报后,在最短的时间之内,便理顺了指挥关系的陶净非兵分两路。
以进抵南皮境内的一个师,正面向一一五师团直接压过去。另外一个师则按照陈翰章的命令,在庆云以北向柳川真一的撤退路线上隐蔽前进。就在柳川真一陆续开始撤退的同一时间,这个师已经秘密抵达四女寺河下游,大山街以西的严务一线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抗日之我为战神请大家收藏:(www.papazw.com)抗日之我为战神爬爬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